查慎行 《舟夜书所见》作者查慎行,原文、翻译及赏析
查慎行 《舟夜书所见》作者查慎行,原文、翻译及赏析
舟夜书所见清代:查慎行月黑见渔灯,孤光一点萤。
轻轻风簇浪,散作满河星。
译文黝黑之夜没有见玉轮,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,孤单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,象萤火虫一样收回一点微亮。
和风阵阵,河水泛起层层海浪,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,河面好象撤落有数的星星。
正文孤光:孤零零的灯光。
簇:拥起。
赏析这首诗恰似一幅速写,作者捉住了那反照在水中的渔火葬作满天星星的半晌,多少笔勾画,当即捕获住了这转眼即逝的风物。
这首诗又恰似一幅木刻,在黝黑的配景之上,亮出一点渔火,彩色比照,反差特殊光鲜。
前两句是动态描述,把暗色跟亮色接洽在一同,显得抽象光鲜。
第一句“月黑见渔灯”,“月黑”两字很有特点。
这是一个有玉轮的夜晚,玉轮却不光,人们见到的只是玉轮的轮廓跟黑影。
“见渔灯”的这个“见”,是没有见中的“见”,写的是视像,有忽然发觉的意义。
由于月黑无光,河面也黑洞洞的,忽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,格外惹人注目。
第二句“孤光一点萤”,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,是意中之象,描述渔灯的抽象。
河面幽黑,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,好像是一只萤火虫在田野里收回幽微的光。
“孤”表示了环境的寂寞、枯燥,寄寓着必定的情感颜色。
一种茫然无法的感情袭上诗人的心头。
后两句为静态描述。
没有难想象,当诗人见到和风腾起细浪,灯影由一点散作万万这动听一幕的时分,心境是何等地兴奋。
第三句“轻轻风簇浪”抛开了灯光,一转而写夜风。
和风从河面阵阵吹来,河水哗哗作响,微微的掀起浪花。
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。
“轻轻”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斯的小,“簇”阐明了就算是和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。
衬着了一种安静恬静的氛围。
第四句“散作满河星”如同天外奇峰,劈空而来。
那如萤的孤光,顷刻间彷佛酿成万船灯火,装点河中,又如风吹云散,满天明星,反照水中,使这安谧的黑夜,枯燥的河面涌现了意想没有到的壮观。
风吹浪起,簇起的每朵浪花,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,有几浪花,就有几灯光。
同时此句的描述为诗词削减了画面感,使单调无趣的笔墨能变幻出标致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适安静的气象,使诗人流连个中。
【查慎行】清初六家查慎行生平简介,主要成就一览
查慎行(1650~1727),初名嗣琏,字夏重,号查田;后更名慎行,字悔余,号他山,赐号烟波钓徒,浙江杭州府海宁县袁花人。
清代诗人,为"清初六家"之一,今世有名作家金庸先祖。
暮年居于初白庵,以是又称查初白。
。
康熙四十二年(1703),中进士,特授翰林院编修,入直内廷。
五十二年(1713),乞休归里,家居10余年。
雍正四年(1726),因弟查嗣庭讪谤案,以家长掉教开罪,被逮入京,次年放归,没有久逝世。
王渔洋曰:“夏重诗,黄晦木先生常比之剑南。
余谓以近体论,剑南奇创之才,夏重或逊其雄,夏重绵至之思,剑南亦未之过,当与今人争胜毫釐。
若五七言古体,夏重丽藻络绎,宫商抗坠,往往有陈后山、元遗山之风。
”沈归愚曰:“施注苏诗,行世久矣,敬业补所未及,兼多驳正。
所为诗,得力于苏,意无勿申,辞无勿达。
或以少含蓄议之,然视外强中乾,袭面目而掉神理者,固孰得而孰掉耶必修”查慎行诗学苏轼、陆游,尝注苏诗。
自朱彝尊逝世后,为西北诗坛首领。
著有《他山诗钞》。
生平先容5岁能诗,“始入小学”。
6岁“通声韵,工属对于”。
10岁作《武侯论》。
曾就学于黄宗羲,研讨经学,对于《周易》尤有心得。
19岁“念书于武林吴山,从慈溪叶伯寅先生学”。
20岁补诸生,出门远游,遍历云贵、华中、华北、西北各地,写出大批诗作,名闻遐迩。
曾在纳兰明珠府中教学其季子。
23岁应孺子试,康熙二十八年(1689),关涉洪升《永生殿》的国恤张乐事情,遭撤职,驱赶还乡。
后更名慎行,字悔余,号他山,又号查田,籍贯改作钱塘。
康熙三十二年(1693),始及第人。
四十一年(1702),康熙帝东巡,因大学士陈廷敬等推举,诏随入都,入直南书房。
康熙四十二年(1703),赐进士出生,特授翰林院编修,后充武英殿总裁纂述。
曾3次随驾巡游塞外,岁时风土,悉记以诗。
得帝珍视,亲书“敬业堂”额以赐。
康熙五十二年(1713)乞休归里,家居10余年,筑初白庵以居,潜心著作,人称初白先生。
雍正四年(1726),因弟查嗣庭犯讪谤案,以家长掉教开罪,被逮入京,世宗知其端谨,特许其父子前往田里。
次年放归,没有到两个月即逝世。
其宗子克建、堂弟嗣珣都是进士,时称“一门七进士、叔侄五翰林”。
创作配景清兵入关当前,江南一带士人抗清奋斗前赴后继。
至查慎行成年时期,清开国之初的那种反满复明的奋斗已先后被消灭或压抑,除东北、东南边隅以外,大规模公然的反清奋斗已成从前,清政权已相称牢固,政局已趋于安稳。
康熙等一方面继续施行低压政策,残暴弹压汉族的零星反抗,大兴笔墨狱压抑汉族士人;一方面则小事“稽古右文”,以怀柔手腕拉拢民气,特殊是拉拢汉族士人。
这种左右开弓的政策,对于过后士人的确发生了宏大的影响。
在政治上,查慎行之辈已没有同于明末清初平易近族认识非常强……
【查慎行】清朝查慎行轶事趣闻,烟波钓徒、藏书之家
烟波钓徒海宁查慎行初名嗣琏,康熙癸未嫡吉士。
胞弟嗣瑮,官编修。
族侄升,官谕德。
时称三查。
上赐鲜鱼,慎行《纪恩诗》云:“笠檐蓑袂一生梦,臣本烟波一钓徒。
”颇称旨。
一日,忽奉内传烟波钓徒查翰林,盖以别二查也。
慎行又有“烟蓑雨笠寻常事,愧疚犹蒙影象中”之句,一时认为韵事。
(出自《熙朝新语》)藏书之家查慎行好游山川,喜蓄文籍,73岁时退居里中,贮书万卷,坐卧个中。
卒之日,惟手勘万卷书。
家有“得树楼”,藏书甚富。
管庭芬《拜经楼藏书题跋记·跋》称其“国初吾邑西北藏书家,首推道古楼马氏,得树楼查氏,盖两家插架多宋刻元抄,而于甲乙两部积有异本,其珍守已逾数世,不只为充栋计也”。
查氏兄弟均有藏书之好,查慎行家有“得树楼”,藏书甚富;次查嗣僳,筑“查浦书屋”藏书;季查嗣庭(1664~1727)字润木,有“双遂堂”藏书。
后查嗣庭以笔墨狱戮尸,亲族后辈,均受株连,慎行以年迈放归,三弟则遗留关西,藏书流失无存。
所藏书钤有“查氏初白”、“南书房史官”、“希古”、“得树楼藏书”、“海宁查慎行字夏重又字悔余”、“初白庵客人”等印。
至乾隆时,孙查岐昌仍以得树楼命藏书之所。
藏书散佚后,吴骞曾得其残帙数种。
著有《得树楼杂抄》、《经史正伪》、《随猎日志》、《周易玩辞集解》、《苏诗补注》、《黔中风土记》、《人海记》、《敬业堂诗集》等。